五九节青囊书

        九州大地自三皇五帝教化世人来,已历经数千年时光,期间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岂不如那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说一个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五代人就消耗殆尽了。

        甚至不需要五代,老百姓们更形象鲜明的说:富不过三代。

        然九州修真界,却有两大世家人才辈出,绵延数千年几十代,任世上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尤自岿然不动,傲立修真界金字塔的最顶端,谱写着修真界一曲曲波澜壮阔的高歌。

        真个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两大世家便是人称“南天师”的龙虎山道教天师道张家与“北孔府”的曲阜儒教衍圣公孔府。

        修真界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只是提出并完善儒家思想,此时的儒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儒教”,“儒教”的形成是在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的。

        同样,老子与庄子亦只是提出并完善道家思想,所谓“道教”的出现是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蜀中鹤鸣山创立的“五斗米道”,也就是后来的天师道。

        张道陵羽化之前曾有嘱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也就是说,天师之位只有张家直系子孙才能继承,为天师世家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道迁往龙虎山,建“嗣汉天师府”主持天师道一众事务,天师世家遂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本代天师张若虚醉心修道,近年来常闭关不理俗事,将龙虎山上一众事务尽皆交由其弟张若峰打理,因此,张若峰的声名在如今的修真界,甚至隐隐盖过其兄。

        李易第一次从慧空天玄子口中听得师傅郭不守为昔年道教四大公子之一时,身上似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实在难以相信,可这次从张若峰口中听到,却禁不住的一阵自豪,师傅大能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