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潮水般的欲望再次涌来,萧业以咏叹读书法反复诵念,虽然脑海中仍是幻象纷呈,但是心灵却稳固下来,渐渐地,他意识到一个问题。

        何为善恶?

        打个比方来说,地球上的食人部落,把人杀死后分割,烹煮,部落里的小孩子围在一边欢呼,眼里满是对美食的渴望,如果你是旁观者,会不会毛骨耸然?

        所以说,就一件事物而言,本身没有善恶,有善恶之分的是你,是你的经历让你共情,在你看来无比邪恶之事,在那个部落,则理所当然。

        可以理解为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率。

        直到此时,萧业才真正明悟何为无善无恶心之体。

        心没有善恶,也没有情绪,正如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先天没有情绪,情绪源于后天,是现实映照内心,折射出的感官。

        由后天返先天,是所有修士不可或缺的历程,可这并不代表必须剥离情绪,事实上也剥离不了,人只要身处于物质的世界,内心与现实就互相影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换个角度理解,心灵是白纸,现实是笔墨,现实与心灵交汇,无时不刻在心灵这张白纸上作画,留下独属于那一瞬的痕迹。

        或许……这就是心猿意马的根源,也是佛门求空而不可得的原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