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不近祖上是周人。平王东迁那会儿,局势比较乱,他的祖上就跑到了宋国。数不近一家虽然已经在宋国新老接替三四代了,但数不近骨子里却还是继承了周人的各种缺点,比如,倔强、认死理、爱耍小聪明、小富即安。不仅如此,他在宋国这个地方,非但没有学会宋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对事情前因后果的敏锐判断,倒是养成了宋人特有的那种装逼特性和懒散的风格。真是学好不容易,学坏不用教。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数不近有个哥们叫季献,这家伙是个老油子,数不近跟他沾染了不少坏毛病。

        另一方面来讲,人是环境的产物。虽然数不近现在混得很背,一旦机缘合适,数不近血液里流淌的,周人那种重感情、大气、彪悍、果决的特质又会暴露出来,最终难保他不变成一个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数不近虽然有些懒散,但他的哥哥不韦却是个勤快人,砍柴、种地;搬、拉、推、送,里里外外的,是个操持家业的好手,加之爷娘岁数也不大,都未到花甲之年,身体还很好,所以,一家四口守着几百亩薄田,日子过得也还滋润。

        这个故事开始之前,讲两个认识误区。有些人一提到古代老人,认为一到四五十就是行将就木了,这根本就是胡扯。象才三十多就自称“老夫”的,也就是苏轼这种宋(国)人,才有的装十三特质。据《盗墓笔录》记载,即使在先秦那个时候,活到七老八十的大有人在。即使是在商朝,都有退休的疗养院。而商周那个时候,朝中高官退下来,都是要去教书育人的。四五十在哪里都是当打之年,怎么可能是半截子入土了?其实,商周那个时候,国家规定的真正退休年龄是七十!比现在还长。如果说五十岁人就死了,那你定个什么“三老”、“五老”的,岂不是招人唾骂?后世人说古代人寿命短,那是指平均寿命。算上夭折、战乱、疾病死掉的,一平均下来,寿命当然短。真正正常的人寿命绝不是传说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活到七十多,很正常。姜子牙八十岁遇文王,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你信吗?(不过话说回来了,据后世摸金校尉揣测,子牙、文王、武王当年真实年龄到底是多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当然,本书是,宁愿相信子牙活了八十岁,才遇到了文王。)还有一个拉低当时人们平均寿命的重要罪魁祸首就是青铜器。先不说铜本身就是重金属了,当时的人,为了青铜器更结实,还要加入锡、铅等。特别是铅,有时候能加到20%!你说这不是作死吗?铅的危害大家都知道的,偏偏那个时候的人不知道。你说那些贵族为了装十三,喜欢用含铅的青铜器也就算了,但是不知道谁又发明了铅粉,给女子美白。哎哟妈呀,你说这女子爱美可不分贵贱,有点条件的女子就要上铅粉。女子一上铅粉,这祸害就多了。不仅仅是她自己,还能祸害到周边的,特别是儿童。所以说,重金属中毒也拉低了当时的人均寿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那些接触不到重金属的人,虽然生活条件可能差了点,却有很大几率获得更长的寿命。

        还要说明一点的就是“几百亩薄田”。可能有人看到“几百亩”就笑了,以为我写错了,其实没错!春秋早些年时候,只有少数国家农业科技取得突破,他们减少种田的数量依旧可以填饱肚子。宋国这种落后国家,依然是刀耕火种,农业还是“田莱制”,所以每个农民都需要种大量农田。所谓田莱制,就是你有一百亩地,事实上你只种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剩下的荒着,或者说是养着。在种的那块地叫“田”,不种的地叫“莱”。因为先秦那个时候农业还不是很发达,耕牛也没普及,化肥也没普及,如果一块田连续种的话,收成就会越来越差,所以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土地保持足够的养分,这样,农民不得不让地轮流上场。就是说,如果大部分农民有三百亩地,其实每年只能种一百亩地,剩下的地就荒着,过个一年、两年再种。有些人又要吃惊了,一百亩!不是有句话,就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二分地”过日子吗,怎么会有一百亩!?首先,这个一百亩其实是有折扣的,因为算法的不同,那个时候的一百亩差不多就是现在的70亩不到一点。那个时候的粮食产量也很低,一亩好的也就100多斤产量,差的甚至就是几十斤。除去10%的种子成本,30%的税,到手里也就是个四五千斤的量,再去掉壳,也就剩下个两三千斤能吃的。一家四五口,吃个一千多,还能剩一半。这是年景好的。不好的情况就是颗粒无收,如果没有存粮那就要饿肚子了。据后世文献记载,春秋那个时候是三年一小灾,七年一大灾。象宋国这种靠天吃饭的垃圾国家,也就勉强能混个肚儿圆。而象齐国这种农业畜力化、农业机械化(最早使用铁器,或之一),或楚国这种农业生态肥料化(粪肥),农业水利化的牛逼国家,那要是不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才叫没天理了。

        虽然在当时,数不近一家在宋国也算小康之家,但是宋国是个经商气氛浓郁的国家,即使同为小康之家,互相攀比之心也甚重,他们最看重的是谁家有钱,而不是谁家田里的粮食够吃,加之数不近上三代人还是从宗周过来的,所以数不近家的左邻右舍,对他们这个外来户颇有几分看不起的意思——尽管热衷种田的数不近一家子,很多时候比他们过得还好。

        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受到点当地人排挤,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唯一有影响的就是数不近和哥哥找媳妇遇到点麻烦,因为,媒婆不是天底下最势利的人,也是最势利的人之一。

        ~~~~~~~~~~~~~~~~~~~~~~~~~~~~~~~~~~~~~~~~~·

        备注

        1)种田的农具,木头做的,铁锨的前身,挖地用的,它形状好像“凹”字屁股上戳一根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