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343)年2月,被前燕彻底打断“脊梁“的高句丽王钊遣其弟称臣入朝于前燕,贡珍奇异宝数以千计。燕王慕容皝乃还其父尸,犹留其母为质。

        从坟墓里掘出来的老头,你带回去吧;老太太先留下来“享享清福”,回去给你哥说一声,以后还要大胆的侵犯我们边境……

        “乃还父尸,犹留其母”,慕容皝这招确实阴损而毒辣。这个史书上未曾留下姓名的老太太有生之年确实“充当”了好多年的“和平使者”,自老太太在前燕住下之后,高句丽确实未再敢主动侵扰前燕。

        高句丽之战(详见前文),是前燕早期最为精彩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战,同时也为后期慕容燕国的威慑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句丽之战这场大戏,一代名将慕容翰集编剧、策划、主演为一身,“东驱狼(高句丽)”“北吞虎(宇文部)”进而与虏羯(后赵)争霸中原”才是此战最核心意义所在。

        “狼”被打断了脊梁,“虎”却自己找上了门……

        建元元年初,宇文部首领宇文逸豆归遣其国相莫浅浑率兵攻打前燕,消息传来,前燕众将挟高句丽之战大胜余威,群情激昂,争欲击之。而慕容皝却一反常态,号令众军,坚守不战。莫浅浑以为前燕畏惧,遂整日酣饮纵猎,军防松懈。慕容皝闻报,遂遣慕容翰率兵出击,莫浅浑大败,只身逃脱,慕容翰尽俘其众。

        此战过后,前燕并未一鼓作气攻伐宇文部,而对于一向“不知死活”的“平头哥”宇文部来讲,覆灭之日早已为期不远。

        花开数朵,各表一枝……

        此时,东晋成帝已于咸康8年(342年)驾崩,其弟琅琊王司马岳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建元,是为晋康帝。前文我们讲过“王、庾、桓、谢”为东晋“四大士族”,一代名相王导、外戚权柄庾亮已相继亡故,此时东晋朝堂被庾亮之弟庾冰、庾翼等牢牢把持。东晋自元帝司马睿始,此时已历经4代,元帝司马睿45岁崩,在位6年;明帝司马绍27岁崩,在位4年;成帝司马衍5岁即位,22岁崩,在位18年。成帝病重时,因子嗣尚幼,“亲娘舅”庾冰、庾翼兄弟秉权日久,恐成帝过世后,亲属愈疏,为它人所间;且国有强敌,宜立长君。便力主另一个“亲外甥”晋成帝母弟琅琊王司马岳即位。

        “八王之乱”、“衣冠南渡”,东晋朝廷靠士族支持而得以延绵国祚,元帝司马睿时便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唐朝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以王导和谢安领衔的王谢两族;若论根基深远则以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尊,王导、王敦、王羲之等皆出自琅琊王氏;而颖川(今河南鄢陵)庾氏里有庾亮、庾冰、庾翼等庾氏翘楚,庾亮之妹庾文君为晋明帝明穆皇后,生晋成帝、晋康帝,庾氏一帮“国舅们”在此时期可谓是权重望崇。

        史载庾亮姿容俊美,喜好老庄之学。时人把他与夏侯玄、陈群相提并论,皆言其有经世大略之才。晋明帝“王敦之乱”时,庾亮以左卫将军协同平叛。晋成帝司马衍继位,因年幼,庾太后临朝摄政,命庾亮与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共同辅佐朝政;虽为共同辅政,然朝政大事皆由庾亮决断。庾亮一改王导执政时期的平稳宽和,继而雷厉风行、杀伐决断;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携众逃奔寻阳,联合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苏峻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