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对于这个纵约长,魏申是真的没有什么兴趣。出那个风头干什么,闷声发财才是硬道理。

        还有就是对于合纵结盟,魏申也是极度的不看好。

        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五国第一次合纵抗秦,就是魏国的公孙衍在公元前318年发起的,那楚怀王虽然是纵约长,但是却不愿意消耗楚军的实力,而燕国因为与秦国没有接壤,也没有冲突的利害关系,在作战中是出工不出力。结果是最后名义上是五国联军,实际上出工又出力的只有韩赵魏三家诸侯。

        究其原因,只有这三家和秦国是真正的苦大仇深。

        但是。一开始气势汹汹而来的五国联军,到了函谷关前,却在羸疾的大军前畏缩不前,最后反而被秦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按理说,魏国有天下闻名的魏武卒,赵国有赫赫有名的赵飞骑,再怎么不堪,也不应该败得这样惨呀。

        对此,魏申不免想起了这样一个典故。德国的将军们曾做过论断: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就相当于我军增加10个师的力量;如果意大利加入对方,我们用20个师就能搞定它;但如果意大利要加入我方,我军就必须耗费50个师的力量去保护它,意大利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猪队友。

        在战国七雄中,如果拿赵国类比德国,那么这韩国,不就是活脱脱的战国版的意大利吗?

        魏申穿越前的魏国,也和法国差不多吧,空有一个大国强国的虚名,其真实的国力早已退化为二流国家。

        那么,魏申和张仪为什么还要处心积虑的组织起来这个盟约呢?

        这就要从韩梅对魏申的警醒了,韩梅说过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战国统一还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魏申必须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个使命,而不能把任务交给下一代。因为魏通不知道历史的走向,势必会走许多弯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