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书院。

        老人手持报纸廊下站立,可以看到程颐身上这青色儒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上一次秦朝在丽正书院讲课,一身青袍却格外显眼,眼尖的武道界高手一些看出了其中的不同,司马光当时便询问秦朝缘故。

        秦朝向司马光讲叙后世的一些衣服设计理念,程颐、吕公著、刘琴等都在一旁,自然也记在心里,此刻程颐身上的青袍正是经过改进的儒服。

        “秦仙傲若不狂,就不是他。”程颐笑看着手中的新报纸。

        “此次伊川先生的文章给我的震动主要有三点,其一,他对于格物致知,理一分殊的讲解,尤其是重新定义了‘贱学’这个词的含义,我很欣慰,也很服气,无疑他对于格物致知,理一分殊的理解是符合大道的……”

        “伊川先生对贱学的定义是很恰当,这毋庸置疑,但是我要重点说一下,就是孔子不认可樊须,这本身也是孔子错了。”

        程颐脸色怪异,孔子错了?

        “即便伊川先生对‘贱学’的定义很有道理,但是错了就是错了,错在哪,错在孔子以为稼穑之道,是简单的道,随便一个老农都能轻易教你……”

        “同样是种田,我们大宋,大宋之前历朝历代,都是不同的,如果大家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到,总体上这种田得到的收获是一直在增长的,所以孔子时代百十亩地才能养活一家,而现在数亩地便能养活一家,这其中原因是什么……”

        程颐脸色微微凝重,虽然程颐不是像司马光一样专攻历史,可也是饱读经史子集的,肚子里藏着的知识是海量的。

        这时稍一想。

        战国时,五口之家需得耕种百亩农田方可维持,即便唐宋相比,唐时每亩产量不过1.5石,而现今每亩2石。唐时耕地一年一种,而大宋各地耕地一年两种,有的地方甚至三种、四种,最高亩产达6至7石。相差何其之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