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你应该是多滤了。这事可能有些难处,但却是思想上的,而不是读书人当老师的数量上的。

        以明朝平均数据来看,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大明全国所以参加科举一次的人数在几十万读书人上下,能成为秀才的只有十分之一,也就是几万人。

        还会有几十万读书人中的90%名落孙山,连秀才都不是的读书人,每次落榜后都有几十万人数量上下。

        嗯,若深查更可怕。乡试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说有10%,还真是说高了!

        就算你中了秀才,几万秀才再教举人,又差不多只是5-10%之间的中举机率。

        这就变成几千名举人中的一员,然后举人再考进士,又是中奖率和以前的那个差不多,再次只上选几百人而已。

        这t的想名列榜中,直接做官,这机率绝对是万分之一左右的机率。如果再把科举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时间算进去的话,那简直就是十万分之一!

        再想想明朝时期,老百姓一般平均只有30-40岁之间的寿命,一个读书人名落孙山的机率实在太常见了。人生有几个三年?能浪费的了几次?

        并不是所有读书人家里都是小有资产的,再加上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但是百姓穷苦,一般的地方上其实是要不了这么多教书先生的。

        现在朱子龙能大开学堂,广招教师先生,工资给高点,你真怕招不到人?

        当教书先生又不是就不允许你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了,就当是个兼职罢了,何乐而不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