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海号当然不是幽灵船,恰恰相反,在傍晚7点钟前,该船基本满员,从舰长西蒙斯中校以下连飞行员在内一共798人。

        自接到撤退任务后,西蒙斯便琢磨该怎么办才能尽快将全舰800号人民转移到对接的德卢斯号轻巡洋舰(克利夫兰级)上去,通用办法是依靠救生艇或交通艇摆渡,但他认为不方便且慢,必须另找新办法。

        唯一有利的是该舰只需对接德卢斯号即可,苦思冥想几小时后,身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西蒙斯忽然想出很好的办法架钢缆!

        在右舷飞行甲板栏杆上布置钢缆并让救生艇带着钢缆另一头,在对面官兵配合下勾住德卢斯号下层甲板栏杆,架起一条钢索道,两舰保持100米多宽度差,低速同向、并行行驶,即可保证钢缆处于张力适度,又不至于引发两舰碰撞。

        由于飞行甲板高度高于巡洋舰甲板高度,顺着钢索荡过去在重力作用下可较为轻易地滑到巡洋舰栏杆外,他让人试了一下,只要有人接应,大约几十秒钟就可以荡一人过去(一条钢缆可支持10人以上),唯一要求是荡过去之人胆子要大,千万别看脚下,否则一准被波涛汹涌的海水吓傻而掉下去。

        在海上这么干危险当然是不小的,虽然他还能在两船中间布置救生艇,万一中途摔落也能抢救下。最初他并没未将其当成是主要手段,只是想给某些胆子够大而又来不及转移的小伙子们一个额外选择。

        但日军出其不意的进攻打乱了所有人的阵脚,他深知只要被炸弹找上,以俾斯麦海号这孱弱的小身板一定避免不了舰毁人亡的局面,而速度慢的卡萨布兰卡级要想逃脱根本就是痴心妄想,便和德卢斯号商议紧急撤离,一面向南转向,一面找合适地方就地停船快速转移人员。

        于是这条补充通道摇身一变成为两舰间快速转移的主要通道,为了加快速度、提高安全性,灵机一动的参谋人员还想了其他招数既然钢索荡已建立起来,为什么要人员一个个荡过去呢?仿造缆车直接一批批过去岂不是更快?

        于是维修地勤们用救生艇紧急改造了一个悬挂吊篮,在其前后端配上缆绳,一边依靠重力和高度差荡过去,一边让德卢斯号上的官兵奋力拉拽,虽然吊篮晃晃悠悠看上去有些风险,但比个人单枪匹马荡过去是容易多了。过去时虽重,但由高往低放,速度不慢,吊篮收回来虽然由低往高,但因为轻,留守官兵拉起来也不难。

        亡命关头,水兵们不管害怕不害怕,最后都咬牙通过钢索吊篮荡到对面,德卢斯号上的官兵为抢救战友,同样使出浑身解数,最多时两舰一共布置了4条钢索(平时这些钢索用来拖曳其他船舶使用),每条钢索每次串着5个人快速释放,最终大部分水兵都靠着简易缆车荡到对面。

        幸运的是,这2艘军舰未被第一攻击波发现,2条军舰大胆停船,既不开灯,也不对空反击,只有条不紊地利用这套办法转移人手,仅仅1个小时左右便将绝大多数人员转移过去逃命关头,美国大兵涌现出非凡的力量和勇气,哪怕再害怕之人,闭上眼睛,在空中也嗖嗖一下荡过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