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因为这种知识性的垄断,也就很容易形成父子相传、对某种吏职的垄断。

        史轸从他的祖父到他父亲到他;在他祖父之前,史家甚至就有几代先人在兵部及前朝兵部任吏,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而历朝以来都有任命士臣修撰经义的传统,但大量的资料搜集、考证,乃是实际的编撰工作却都是由具体的吏职去做。

        这也就容易形成深厚的家传家学。

        大越修撰《武经总要》,初衷是希望文武将吏都能系统性的学习、学握军事知识。不过,在以文御武、以文治武的祖宗法限制下,《武经总要》成为士臣纸上谈兵的依仗,而真正有着统兵作战经验的禁厢军将领,却很难参与到军事决策的讨论中来。这使得大越文武将吏对军事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极其流于表面的。

        相比较之下,史轸及其父祖作为武经总要的实际编撰者,即便他们没有实际的统兵作战经验,但他们在编撰时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需要掰揉碎了后反复的考证、研究,因而他们对《武经总要》的研究、理解,远非那些纸上谈兵的士臣能及。

        徐怀坐回案席之后,盯着史轸,说道:“史先生说对兵事略知皮毛,我却想听听所谓的略知皮毛,如何叫史先生身在应州感受到有垂堂之危?特别是刘世中、蔡元攸今日说到借兵,又是怎样的略知皮毛,叫史先生立时有如坐针毡之感,迫不及待想抽身逃走?”

        史轸见众人都盯着自己,也只能破罐子破摔,一改之前的谨慎猥琐,饮着茶说道:

        “蔡元攸等人以为赤扈人蛮族也,新得辽东数千里之地都难以掌握,对南面不可能会有领土上的贪念。他们畏大同残敌困兽犹斗,因此有借兵之念,实属正常。这也是与联兵伐燕是一脉相承的。王禀相公极力反对,但在朝中也是孤木难支。赤扈人数度遣使秘密抵达汴京谈联兵之事,负责招应之胥吏,我也相熟,闲暇茶酒间会谈及赤扈的一些风土人情。而我朝几次秘使归来,也都会有实录呈禀御案之上,最终归档时,我们这些院司的小吏也是有机会一睹其貌的。事实上赤扈人立国正式仿效契丹行宫帐制,并组建怯薛宿卫军控制体系繁杂的诸多部族后,崛起已是必然,不能再以等闲蛮族视之,很可惜满朝文武能看到这一点,仅王禀相公数人而已——史轸吏职卑微,更是不足一提的。”

        徐怀沉吟着没有作声,但他心里清楚,哪怕是王禀在走进桐柏山之前,对赤扈人并没有系统性的认知。

        王禀反对联兵伐燕,是基本唇亡齿寒的朴素思维以及对大越本朝内部忧患的清醒认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