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考中秀才,22岁便考中举人,与那些数都数不过来的科场上的倒霉蛋不同,蔡元培的运气似乎特别好。虽非一考而就,但也是少年得志,可谓一帆风顺。

        精通八股文的蔡元培,用“怪八股”来应答试卷是不是有几分恶作剧的成分呢?我们不知道,但和范进一样,能够中举蔡元培还是很意外的。显然没有像范进那样欢喜得发疯,但内心的欣喜若狂是无法言表的。

        六叔和他一起参加了此次乡试,又一次名落孙山。当着六叔的面,为了使其少受些刺激,蔡元培不好表现得过于兴奋。但他的六叔却表现得比他自己中了还要高兴,觉得自己这些年来下在这个侄子身上下的功夫总算没有白费。

        收到蔡元培中举的消息,他最先想到的事是,拉着蔡元培到其父母的坟前,把这特大的喜讯,告知兄嫂的在天之灵。

        蔡家在他们住的那一片人缘极好,加上亲朋好友,连日里来贺喜的络绎不绝。对于蔡家人来说,更是特大的节日。

        按清代科举惯例。恩科乡试的次年,举行恩科会试。刚刚中举才数月的蔡元培,于1890年春初便出发入京赶考。

        他与好友徐维则同行。先至杭州,然后到上海,住在徐维则家有股份的北京路一个客栈。因为时间还早,在上海停留数日,徐维则带着好朋友,游历了外滩,崇明岛;两个人还跑到苏州,玩了拙政园和虎丘。

        徐维则(1867~1919)近代藏书家。字仲咫,号以愻,亦作一孙,别号贻孙。浙江绍兴人。伯父徐树兰,父徐友兰,均是著名藏书家和学者。蔡元培在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1886~1890)到徐家就是为他做伴读。与蔡元培为同科举人,那个年代,同科当然是不寻常的缘分。

        两人游览十里洋场之后。乘招商局轮船由海路北抵天津。换乘内河船到通州,再坐马车进入北京。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蔡元培首先参加了会试的初试三场考试,会试房官王颂蔚完蔡的首场试卷,觉得简直不像是八股文,特别的震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