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条:“受选定之公立或私立学校,不得招收为他校以性行不良而被饬令退学之学生。”

        “取缔”一词深深刺痛了中国学生的心,冲动之下,他们忘记了日文的“取缔”有监督管理的意思。经过层层揣摩、层层演绎,这个规程竟成了“取缔留学生规程”。当然,敏感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早在六七月间,坊间就有传闻说要取缔留学生,沸沸扬扬的。这次,学生们以为是揭开了盖子。

        尽管中国留学生总会出面交涉,日本文部省紧急解释调停,但为时已晚,留学生的群情激奋已无法阻挡。

        姚宏业等人认为事关国体,倡议全体罢课回国,各校留学生纷纷响应。女校也竖起了大旗,以秋瑾最为激进,她举刀明誓:“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许寿裳、杨度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不必全体罢课回国,但他们的声音太小,没人听。

        据记载,当时的激进派自发组织了纠察大队,甚至带着短刀在各校门口蹲堵,阻拦留日学生到校上课。

        正在僵持不下之时,陈天华的死,成了重磅炸弹,彻底激化了“敌我矛盾”。实际上,冷静回想一下陈的遗书,不难发现,他的自尽主要是因为日本报刊诋毁中国留学生“放纵卑劣”,他要以死来换取同胞的觉醒悔悟、奋发图强。而对于这个规程,他的本意是“可了则了,切勿固执”。

        但没人顾得上陈的本意,他的死,就是促成留日学生集体归国的致命一击,任谁也不可能挽回了。

        这么多学生集体回国,以后该怎么办?这是姚宏业首先想到的问题。

        “国民欲有爱国之思想,不可无自立之学校。”办学!这是姚宏业的答案。

        从12月4日罢课,到14日第一批留学生回国,仅仅10天时间。匆匆忙忙中,大伙儿订立了《归国办法》和《善后办法》,其中明确提出了归国办学的思路。

        正当大家四处张罗之时,清政府留日监督处突然传来消息,要求全体学生立即返回日本复课。原来,从风潮初起,清官方就和日本交涉,力求平息事态、安抚学生。一下子,留学生群体分裂成两派,一是归国派,一是复课派,双方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