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由中国公学第一任总教习马君武主持,他在致词中说:“一九○六年胡先生考进中公时,我就认定已替中公取了一位好学生;不但成绩好,品行好,风采也很好。果然,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位当年的好学生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学者了。现在由他回到母校来做校长,是我们中国公学最光荣的事,也是我感到生平最高兴的事。”

        胡适也发表了就职致辞,他回顾了中国公学创办的历史,并特别发挥中国公学“公”字的意义,以此作为品格教育的最高目标。

        就职典礼后,胡适仔细考察了中国公学的情况。看到的情况实在是困难重重,此时已经没有退堂鼓可打,胡适越发感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与但怒刚同到中国公学。虽然受了很热烈的欢迎,但我细看校中情况,很难有办法。最难的是经济方面,熊、但诸君虽任此事,然他们都不是很有手腕的财政家,况在这各方面都穷困的时期呢?”

        5月3日,胡适到中国公学办公,发现学校连一本校规都没有,于是决定从组织和法律方面入手,整顿学校。

        5月5日,胡适到校召集校务会议,通过了三个议案:1校务会议组织大纲;2教务会议组织大纲;3学校章程起草委员会。

        此外,由于之前中国公学校董名额随时增加,没有定额,导致分散在各省的校董总计不下百人,胡适认为这样的后果是“召集既甚困难,组织又不合现行制度”。因此改组校董会也成为当务之急。

        在胡适的建议下,中国公学校董会于6月10日在上海开会。会议根据大学院颁布的私立学校校董会规程,通过了校董会章程,决定校董名额为15人,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的校董。接着由校董会投票选举蔡元培、于右任、熊克武、胡适、杨铨、王云五、但懋辛、马君武、丁觳音等15人为新校董。校董会还通过了中国公学组织大纲13条。

        胡适当初答应接任中国公学校长,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公学的风潮,原定任期只维持两个月。因此,会议当天胡适向校董会提出辞职,但未能获准。中国公学的组织大纲中有设副校长的规定,就是为胡适继续担任校长准备的。

        当天的会议通过决议,聘请高践四或杨亮功为副校长。高践四,早年留学康奈尔大学,归国后曾任中国公学教授。杨亮功,安徽巢县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学美国,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教育硕士,纽约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6月17日,胡适与杨亮功商谈,劝他做中国公学的副校长,杨亮功最后答应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