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者或因个人困难,无法到校任教,胡适不得不多次去信说服。有些或因校内原因,暂无法聘请,他不得不寻机出面交涉。有些知名学人不宜教课,胡适又建议设“研究教授”。

        通过多方努力,北大很快罗致了一批学有专长,成绩卓著的的名流学者。教师队伍的充实,为重振北大提供了师资基础。

        胡适这时在校内担任了许多职务。除了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之外,还有文科研究所主任,出版、学生事务、图书馆、财务诸委员会委员,《北大学生月刊》编委会顾问,一度还任教育系主任。至于校内的一些临时兼职和学术团体任职,更是难以胜数,几乎校内的主要事宜,他都是主要决策人之一。

        不仅如此,在北平教育界,他也是一个主要发言人。

        鉴于胡适的声望,1932年4月,国民政府曾有意让蒋梦麟出长教育部,而由胡适任北大校长,被胡适坚辞;他写信希望蒋梦麟亦留在北大。

        汪精卫1933年3月3日,曾来信要求胡适出任教育部部长,亦被他回绝。

        谈及30年代北大与北平教育界的工作情形时,陶希圣曾有一段回忆:“北京大学居北平国立八校之首。蒋梦麟校长之镇定与胡适院长之智慧,二者相并,使北大发挥其领导作用……北大六年的安定,乃至国立八校六年的延续,没有梦麟与适之的存在与活动,是想象不到的。”

        在繁忙的校务工作之中,胡适还担任教学工作。

        1931年2月10日他讲“中国中古思想史”课,这是他1925年9月离开北大以后第一次重返北大讲台。

        他日记中说:“在二院大礼堂,听讲者约三百人,有许多人站了约两点钟。”

        这时期胡适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哲学史、中国近世思想史问题研究、中国文学史概要、中国文学史四此课前部分由傅斯年、罗庸开、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此课与傅斯年、罗庸合开、中国教育问题与蒋梦麟合开、传记专题实习。

        此外,胡适还举办了一些讲座,影响较大的有在国文系所讲“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1931年12月30日、“陈独秀与文学革命”1932年10月30日等。这时期,他还将自己的讲稿《中国文学史选例》卷一和《中国中古思想史纲要》十二讲加以整理,交北大出版社出版。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六年时间被称为北大的“中兴”时期,胡适实在是功不可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