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真从长安逃回来,深刻反省了他的错误。刘裕封他为庐陵王,食邑三千户。随着对刘义符的失望情绪的加剧,第二年改任司徒。刘裕突然去世又改任车骑将军,出镇历阳。

        刘义真喜欢文学艺术,私下里和谢玄孙子谢灵运、太常博士颜延之、慧琳道人等社会名流来往密切。谢灵运喜欢高谈阔论,针砭时弊。

        司徒徐羡之等人是寒族出身,凭战功安身立命。不仅对这类喜欢清谈之类人不感兴趣,而且怕他多嘴多舌坏了自己的好事,更怕这类人簇拥刘义真掌了权上了位,自己便永无宁日。于是便趁大权在握,想法排挤他,远离京城去任永嘉太守。

        一日,刘义符早朝,司徒徐羡之出班奏道:“陛下,庐陵王刘义真在负责镇守长安期间,领导无方,造成将领之间内讧、长安失守、全军覆没,罪责难逃。如今又手握重兵,与谢灵运等狂放之士勾结、诽谤朝政、企图谋反,外患不除尚可苟安,内政不稳,旦夕祸福。”

        这话刘义符爱听,为了皇权弑父杀兄并不鲜见,何况刘义真长相、人品以及才学都比自己要高出一大截,再加上高人指点、手握重兵,确实是个大的威胁。于是和颜悦色地问道:“爱卿有何良策呀?”

        徐羡之说:“刘义真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全仗凭皇室的高贵身份,若将他废为庶人,自会风平浪静。”

        刘义符微微一笑说道:“如此甚好,傅爱卿照此拟旨。”

        中书令傅亮立马写好了圣旨,大意是:刘义真在镇守长安,犯下大错,不知悔过,还变本加厉,勾结狂士,妄议朝政,谋逆作乱。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今剥去你所有爵位权力,废为庶人,即日迁往新安郡。

        这对于18岁的刘义真来说,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尽管他知道这是无中生有栽赃陷害,但是既然以圣旨的形式下发,那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可怜的刘义真有满腹的冤屈却无处倾诉。

        刘裕看不下去了,刘义真人才出众,文采斐然,寄托着自己多少希望啊,怎么说废就废了呢?这个徐羡之太自私了,为了自己的小团伙的利益,坏了我的大事。真是个该死的老糊涂!

        废黜刘义真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战功赫赫的刘裕去世才两年,就人走茶凉,就这样对待他的孩子!况且刘义真小小年纪哪里会搞什么阴谋诡计?县令张约之为此仗义执言,上书反对,结果被徐羡之贬了官,外调为梁州府参军,不久就暗地里派人杀了他;而刘义真不久也遭徐羡之派人杀害。

        随后,徐羡之急召江州刺史王弘及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入京,说:“刘义符顽劣不化,行为不检,荒废朝政,外患不断,对无良策,固执任性,不听劝谏。年龄再长,必将祸国殃民,大厦将倾。今之计,唯有废黜,别无良法。”

        刘义符确实是自作孽不可活,徐羡之为民请命,大家纷纷附和。随后徐羡之就以刘义符母亲张阙皇太后的名义,下令废黜刘义符皇帝身份,降格为营阳王。以早已联系好的中书舍人邢安泰及潘盛为内应,调走宫中的宿卫,和檀道济及谢晦带兵入宫,逼迫刘义符逊位,同时没收其皇帝玺绶,强行将其打发到吴郡。

        在废杀刘义符后,徐羡之主张让刘裕的三儿子荆州刺史刘义隆当皇帝,百官纷纷附和上表。

        七月,傅亮率行台到江陵去迎接刘义隆入京。刘义符遇害的消息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大家都害怕刘义隆也遭不测,劝他不要东下。但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则主张事不宜迟,马上出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